——书接上回——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秦军攻入安邑,城内百姓惊慌失措,四处逃散。
魏冉却下令,将安邑之民全部驱赶到魏国境内,只留下这座空旷的城池,作为秦国胜利的象征。
安邑城内,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秦军的旗帜在城头高高飘扬,宣告着秦国的又一次辉煌胜利。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与楚国,在宛城(河~南~南~阳)的城垣下,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紧张会面。
夕阳如血,洒在斑驳的城墙上,为这场对峙添上了一抹不祥的预兆。城头旌旗猎猎,楚军铁甲森严,与秦军的黑衣劲卒遥相对峙,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两国使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踏着沉重的步伐,穿梭于两军之间,传递着各自国君的意旨。每一次对话,都仿佛是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爆这场积蓄已久的战火。
城下,战马不安地嘶鸣,铁蹄刨地,扬起阵阵尘土,如同即将脱缰的野兽,渴望着战场的释放。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秦国另一边与赵国的会面同样充满了火药味。
这里,山川险峻,地势复杂,秦赵两军依山傍水,列阵以待。
夜幕降临,火把如龙,照亮了双方将士坚毅的脸庞。空气中除了寒风呼啸,还有彼此间无声的挑衅与戒备。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秦国大将蒙武正率领着铁骑洪流,如狂飙突进,直逼齐国边境。
所到之处,城池接连失守,齐国的防线在蒙武的猛攻下摇摇欲坠。
九座城池,一座接一座地沦陷,齐军的抵抗在蒙武的绝对实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火光冲天,杀声震天,蒙武的军队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生命,齐国的土地上,在秦国的大将蒙武的带领之下攻占了九座城。
另一边因为,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
乐羊曾率兵攻取中山(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
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十月,在秦苏的秘划之下,秦、赵、韩、魏、燕,秘密展开联盟,因为齐湣王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
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
两军相遇于广袤无垠的平原之上,战鼓雷动,尘土飞扬,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震耳欲聋的战吼与兵器交击的清脆声响。
乐毅,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亲临前敌,他身披银色铠甲,手持长枪,犹如天神下凡,目光如炬,指挥着五国联军如潮水般向齐军发起猛攻。
齐军虽人数众多,但在乐毅的精妙布局下,却显得杂乱无章,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箭雨如飞蝗般密集,不断有齐军士兵中箭倒地,哀嚎声此起彼伏。
乐毅的长枪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银色的轨迹,每当它刺入敌阵,必有数名齐军士兵应声倒下,血花四溅,染红了这片土地。
齐湣王站在高处,望着自己麾下的士兵如割麦般倒下,脸色苍白如纸,眼中满是惊恐与绝望。他深知大势已去,若再不退,恐怕今日就要命丧于此。
于是,他果断下令,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希望能在那里重整旗鼓,再做打算。然而,乐毅岂会给他这个机会?他见齐军败退,立即指挥联军乘胜追击,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齐军士兵在逃亡中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场面凄惨至极。
乐毅在追击的同时,也不忘派遣使者,一一遣还那些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他知道,这些军队虽然勇猛,但毕竟不属于自己,若是长久留在此地,恐怕会生出变故。
在成功遣散诸侯军队后,乐毅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
然而,他的这一决策却遭到了谋士剧辛的强烈反对。
剧辛认为,燕军虽胜,但实力并未达到能够独立灭齐的地步,若是长驱直入,恐怕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后果不堪设想。
但乐毅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在他看来,齐军精锐已失,国内更是纷乱不堪,燕弱齐强的形势已经彻底逆转。
若是此时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
于是,乐毅不顾剧辛的反对,坚持率燕军继续追击。
燕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席卷齐境,所到之处,齐国大军望风而逃,城池纷纷投降。
果然,乐毅的决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追击下,齐国大乱失度,齐湣王更是如同丧家之犬般四处逃窜,最终连都城临淄都未能守住。
在苏秦(己季子)秘谋五国合纵攻齐不久齐湣王败逃,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
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
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
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
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
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燕国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
所以乐毅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
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暗中筹谋、破坏齐国的大量秘辛如同潮水般涌了出来,齐湣王闻讯,怒不可遏,脸色铁青,双目圆睁,仿佛能喷出火来。
齐湣王回想起苏秦那狡黠的笑容,那曾经让他觉得睿智而可信的面孔,如今却成了他心中最深的刺痛。
苏秦曾巧舌如簧,劝说齐湣王厚葬宣王,以彰显自己的孝顺;又怂恿他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得志与荣耀。
然而,这一切竟都是苏秦为了搞垮齐国,使燕国从中获利的诡计。
想到此处,齐湣王只觉胸中一股气血翻腾,几乎要气炸了肺。
齐湣王怒喝一声,下令将苏秦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以示惩戒。
夜色中,一队士兵匆匆而出,带着铁铲和绳索,不多时便回到了宫殿,将苏秦那已经腐朽不堪的尸体扔在了齐湣王的面前。
齐湣王看着苏秦那苍白扭曲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怒与憎恨。
齐湣王亲自拿起一根长鞭,狠狠地抽打在苏秦的尸体上,每一鞭都伴随着一声凄厉的破空声和苏秦尸体上肉屑的飞溅。
鞭打声、怒骂声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惊胆颤。
齐湣王的脸上满是狰狞与疯狂,仿佛要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这具已经毫无知觉的尸体上。
然而,当愤怒逐渐平息,齐湣王看着满地的狼藉和已经不成样子的苏秦尸体,心中却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
齐湣王抬头望向窗外,只见夜色深沉,星河黯淡,想到如今齐国只剩下区区三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云烟,齐湣王只觉心如刀绞,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回想当年,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何等风光。
齐湣王十分痛仇弑苏秦的背叛,和齐国的未来何去何从……田齐第六位国君齐湣王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齐湣王被杀以后,田法章,这位曾经的王族后裔,不得不舍弃尊贵的身份,改名换姓,像一只落难的凤凰,藏匿于莒城太史敫那简陋却隐蔽的宅邸之中,做起了一名默默无闻的佣人。
太史敫的宅院,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内里却别有洞天。
田法章每日穿梭于庭院与厨房之间,干着最粗重的活计。他的双手布满了劳作留下的厚茧,脸上也时常挂着疲惫之色,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偶尔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太史敫的女儿,一个聪慧而敏锐的女子,自第一眼见到田法章,便被他那不凡的气质所吸引。
他虽身着粗布衣衫,但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那份高贵与从容,却难以遮掩。
她暗中观察,发现田法章在劳作之余,常独自站在院中,凝视远方,仿佛在回忆着往昔的辉煌,又似乎在思考着未来的道路。
一日,趁着夜色深沉,太史敫的女儿鼓起勇气,悄悄接近了田法章。
两人在月光下四目相对,无需多言,彼此的心意便已相通。她认定,这位看似普通的佣人,定有着不凡的身世与抱负。
于是,她决定冒险一试,与他私定终身,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
而与此同时,莒城的百姓与那些从齐国各地逃亡至此的大臣们,正暗中酝酿着一场风暴。他们深知,齐国的未来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引领,而田法章,作为齐湣王唯一的血脉,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然而,田法章却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与犹豫之中。他害怕一旦身份暴露,不仅会引来杀身之祸,更可能将整个莒城卷入一场无谓的战乱之中。
在那些紧张而漫长的日子里,田法章无数次地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徘徊在太史敫家的后院,望着满天星辰,心中五味杂陈。
直到有一天,当他看到太史敫的女儿那双坚定而温柔的眼睛时,他才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知道,为了齐国的未来,为了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他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身份,承担起那份属于他的责任。
于是莒人立他为君,是为齐襄王,齐襄王继位后,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未完待续——